问题解答
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题解答

制冰小知识:古人如何藏冰、制冰

来源:昆山市张浦镇华之周制冰厂 发布于:2016-06-22 浏览:2600次


 近日,全国各地的天气开启了“暴热”模式,遇到这种天气,大家恨不得24小时躲在空调房里。  现在制个冰块很容易,有个冰箱就可以了。可是在古代,人们夏天用的冰块是从哪里来的呢?

  藏冰

  早在先秦时代,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,给食物保鲜、做冷饮。

  据《周礼》记载,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,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——冰政,负责人被称为凌人。此部门的“编制”不小,共有80名“职工”,他们一般从每年12月起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。

 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,再拿出来用,在没有冰箱的当时,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?古人建有冰窖。

  到了12月,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,因为这时的冰块更坚硬,不易融化。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、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,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。

 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,深入地下。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,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、树叶等隔温材料,然后密封窖口,待来年享用。

 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融化,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3倍。

  要说藏冰的规模,那得数清代,《大清会典》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冰窖,能藏冰2.5万块;景山西门有6口冰窖,能藏冰5.4万块;德胜门外有3口冰窖,能藏冰2.67万块。

  制冰

  大约在唐朝末期,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。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,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。

 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。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,取一个更大的容器,在容器内放水,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,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,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。

 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,颜色如霜。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,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,使周围的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。硝石溶入水后,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炼出来重复使用。有了这种技术,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。

  冰鉴

 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,具体方法是将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。其功能明确,既能保存食品,又可散发冷气,使室内凉爽。

  冰鉴更先是陶制的,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。冰鉴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始冰柜,使用时,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,周围放满冰块,合上盖子,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。

 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的“曾侯乙铜冰鉴”,就是冰鉴的代表物。

  冰鉴的外形其实很有特点,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,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,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“回”字。

  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,有个外壳,还有个内胆。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,冰鉴的外壁和内壁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,具有冰镇、温酒的双重功能。

  看过古人的藏冰制冰术后,会不会觉得古人在夏天其实也没那么难过?有冰块的夏天,就是美好的夏天!

  (据《南方日报》)

 


友情链接: 昆山冰厂 昆山制冰厂 昆山制冰 昆山降温冰 昆山食用冰 昆山工业冰块 昆山食用冰 昆山保鲜冰 上银导轨 南京货架 模温机 工业大风扇 污水处理设备 背光模组组装